美国国父乔治·华盛顿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,为这个新生国家留下了两条堪称“治国金律”的警告:
一是,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和贸易关系,避免长期结盟或卷入外部战争;第二,警惕党争分裂国家。
然而,两百多年后,美国的政治生态与国际战略似乎与这两条箴言渐行渐远。
如今的美国深陷内部分裂与全球霸权争夺的泥潭,华盛顿的警示仿佛成了预言。本文将结合历史与现实,解析美国衰败的根源与华盛顿的深意。
一、华盛顿的两大告诫:为何如此重要?
1. “与全世界交朋友”:谨慎外交的智慧
华盛顿主张美国应通过贸易与各国建立互利关系,但需避免与特定国家长期结盟或介入他国争端。他认为,欧洲的复杂政治会拖累美国,使其陷入“无休止的战争”和“政治漩涡”。这一思想源于美国建国初期的脆弱性——新生联邦需要时间巩固内部而非消耗于外部冲突。
现实偏离:二战后,美国通过北约等联盟体系构建全球霸权,深度介入朝鲜、越南、中东等地的战争。近年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、对华贸易战等举措,更是加剧了国际对立,与“友好贸易”背道而驰。
2. “避免党争”:分权制衡下的团结呼吁
华盛顿对党派斗争的厌恶近乎“深恶痛绝”。他警告,党争会导致政府效率低下、政策短视,甚至引发腐败与分裂。其理想中的美国应超越党派利益,以宪法为纲凝聚共识。
现实偏离:如今美国民主、共和两党的对立已演变为“为反对而反对”的恶性循环。例如,2020年大选引发的国会骚乱、医保法案的反复拉锯,均暴露了党争对国本的侵蚀。
二、党争:从“开国隐患”到“制度痼疾”
华盛顿执政时期,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的斗争已初现端倪。汉密尔顿与杰斐逊的政见分歧,从经济政策蔓延至权力分配,甚至演变为人身攻击(如杰斐逊骂亚当斯“阴阳人性格”,亚当斯回击其“黑白混血杂种”)。华盛顿对此深感无力,最终选择急流勇退,以个人退让为民主制度立范。
当代困境:
- 政策反复:两党轮替导致气候变化、移民等重大议题“朝令夕改”,削弱国家长期规划能力。
- 民意撕裂:社交媒体加剧了“信息茧房”,民众被党派立场裹挟,共识难以达成。
华盛顿曾言:“一个人斗不过一个有组织的政党。”如今的美国,正印证了党争对个人理性与国家利益的吞噬。
三、外交战略:从“孤立主义”到“霸权陷阱”
华盛顿的“谨慎结盟”并非孤立主义,而是强调战略自主。然而,冷战后的美国逐步将军事同盟与经济霸权绑定,试图通过“全球警察”角色维持单极秩序。
典型案例:
- 乌克兰危机:1994年,美国施压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以换取“安全保障”,却未能阻止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。克林顿晚年坦言此举是“重大失误”,认为核威慑的缺失助长了俄罗斯的冒险。
- 对华政策:克林顿支持中国加入WTO的本意是“以经贸促变革”,但中国独立发展路径超出预期,反而加剧了美国的战略焦虑。
这些决策暴露了美国外交的短视——以霸权逻辑替代了华盛顿倡导的“审慎平衡”。
四、反思:美国衰败的根源是背离初心?
1. 权力制衡的异化
华盛顿强调“三权分立”需以宪法为界,但如今的党争已使分权沦为“权力扯皮”。例如,联邦最高法院的党派化提名(如特朗普任内三位大法官的任命)削弱了司法中立性。
2. 道德与共识的流失
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疾呼“宗教与道德是共和国的支柱”,而今美国的身份政治、种族矛盾撕裂了社会共同价值。
3. 帝国扩张的反噬
美国以“自由灯塔”自居,却因过度扩张陷入“阿富汗溃败”“债务危机”等困境。华盛顿若在世,或许会质问:“当‘世界警察’的成本,是否已透支了国本?”
结语:华盛顿的遗产与美国的未来
华盛顿的伟大,在于他以退为进,用“交权”为民主奠基;他的智慧,在于预见了党争与霸权对国家灵魂的腐蚀。今天的美国若想重振,或许需回归初心:对内超越党派,以宪法凝聚共识;对外放下傲慢,以合作替代对抗。毕竟,华盛顿的箴言从未过时——唯有“谨慎”与“团结”,方能避免“自主选择的衰败”。
(参考资料:综合自《美国史话》、华盛顿告别演说分析及克林顿访谈实录)
